北京智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郵 編: | 15810687836 |
電 話: | 4006-099-690 |
網 址: | www.yndjsn.cn |
公司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和盛大廈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病蟲害是影響糧食高產穩產的關鍵因素。專家會商分析,受強厄爾尼諾氣候事件影響,預計2016年小麥赤霉病、穗期蚜蟲、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玉米螟、粘蟲、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發生將明顯重于常年,嚴重威脅糧食生產安全。為打好防控戰役,實現“蟲口奪糧”,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危害損失,我辦決定組織開展防病治蟲奪糧食豐收行動。現將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細化實施方案,強化措施落實,確保防病治蟲奪豐收行動目標的全面實現。
農業部植物保護辦公室
2016年3月21日
2016年防病治蟲奪糧食豐收行動方案
奪取糧食豐收,關鍵在防災減災,重點是病蟲防控。2016年小麥赤霉病、穗期蚜蟲、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玉米螟、粘蟲、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發生危害形勢嚴峻,嚴重威脅糧食生產安全。為組織做好防控工作,有效遏制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重大病蟲危害成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保障糧食高產穩產,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動背景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受強厄爾尼諾氣候事件影響,預計2016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呈重發趨勢。一是遷飛性害蟲發生明顯重于近年。水稻“兩遷”害蟲在長江以南大部稻區呈偏重或大發生態勢,面積同比增加25%以上;粘蟲在黃淮、華北和東北等玉米種植區局部可能出現高密度集中危害,面積同比增加20%左右;東亞飛蝗總體中等發生,沿黃灘區、環渤海灣湖庫局部將出現高密度點片危害。二是流行性病害大面積流行風險上升。小麥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呈大流行態勢,需預防控制面積1.5億畝次以上;小麥條銹病在長江中游、黃淮南部、西北和西南部分麥區偏重流行;稻瘟病在部分稻區偏重流行,面積比常年增加10%以上;稻曲病在江南、江淮中晚稻區偏重流行;馬鈴薯晚疫病在西南部分地區大發生。三是常發性病蟲繼續保持重發態勢。小麥蚜蟲發生面積比常年增加10%左右,黃淮海小麥主產區穗期蚜蟲將大發生;二化螟在江南、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混栽區,以及西南北部稻區偏重發生;水稻紋枯病在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稻區大發生;玉米螟在東北、華北春玉米區大部偏重發生,黃淮海夏玉米區大部將中等或以上程度發生;土蝗在北方農牧交錯區局部仍將出現由草灘地集中向農田遷移危害現象。3月下旬開始,多種病蟲將相繼發生,逐步進入危害階段。各級農業植保機構必須牢固樹立“保產增收、減損增效”思想,迅速行動起來,強化植保防災減災措施,全力以赴“蟲口奪糧”。
二、思路目標
(一)總體思路。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深入開展“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堅持分類指導、科學防控原則,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重點區域、關鍵環節,強化監測預警,大規模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科學用藥,實現病蟲綜合防治、農藥減量控害。同時,抓住關鍵時期,適時開展應急防治,堅決遏制病蟲暴發流行,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危害損失,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二)行動目標。小麥、水稻、玉米重大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馬鈴薯晚疫病一般發生區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重點發生區控制在8%以內,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治理目標。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4%,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確保不因監測不到位、防控不及時造成大面積成災危害。
三、技術路線
(一)加密開展重大病蟲監測預警。根據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充分發揮1030個全國重大病蟲測報區域站作用,采取定點調查和面上普查相結合的方式,系統監測、密切跟蹤、按時填報重大病蟲發生消長動態,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和實時共享。同時,組織糧食主產省份、重點縣區全面加強大田普查,準確把握重大病蟲發生趨勢,明確重點防控對象、關鍵區域和最佳防控時間,科學指導防控行動。
(二)加力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的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穩步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集成推廣一批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作物為主線的農作物全程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模式,穩步提高防控科學化水平。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組織現場觀摩、宣傳培訓,示范推廣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病蟲害綜合治理,輻射帶動大面積應用,不斷提高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覆蓋率。同時,引導、鼓勵農企合作,聯合開展綠色防控產品、高效低風險農藥、現代植保機械等直供直銷、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
(三)加速推進科學安全用藥。推廣用量小、防效好的新型高效低風險農藥品種,替代用量大、防效差的老舊農藥品種;推廣高效節約型植保機械,替代跑冒滴漏老舊植保機械。加強病蟲害抗藥性監測,指導生產者對癥選藥、適時用藥、按劑量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為重點,加大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技能培訓與普及,輻射帶動廣大農民群眾正確選購農藥、科學使用農藥。
(四)及時落實關鍵防控技術。小麥條銹病重點落實“關口前移、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控制大面積流行;小麥赤霉病重點落實“主動出擊、見花打藥”預防控制技術。水稻“兩遷”害蟲突出抓好區域間聯防聯控、區域內統防統治,稻飛虱采取“壓前控后”措施,嚴防后期突發成災,稻縱卷葉螟嚴格達標防治,重點保護功能葉(上三葉)措施;稻瘟病、馬鈴薯晚疫病狠抓破口抽穗期和初發階段預防,嚴防大面積流行;玉米螟在采取燈光誘殺、放蜂治螟基礎上,重點抓好大喇叭口期藥劑防治;粘蟲采取“查”、“統”結合,即明確重點發生區域,強化統一防治措施。
四、工作安排
(一)制定行動方案。3月中旬制定印發《防病治蟲奪秋糧豐收行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技術路線和工作要求,3月下旬開始組織實施。要求各省在3月底前,細化形成具體實施方案,報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
(二)會商發生趨勢。4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中旬分別召開小麥穗期重大病蟲、早稻重大病蟲、秋糧作物重大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組織農、科、教方面專家全面分析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發生形勢,為防控決策提供依據。
(三)及時動員部署。3月中旬、4月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中旬分別召開全國春季農作物病蟲、小麥穗期重大病蟲、秋糧作物重大病蟲、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工作會、現場會,分階段動員安排防控工作。
(四)加強信息調度。4-6月,實行小麥、早稻、馬鈴薯(南方主產區)重大病蟲以及東亞飛蝗夏蝗發生防控信息“兩周一報”制度;8-10月,實行中晚稻、玉米、馬鈴薯(北方主產區)等重大病蟲,以及東亞飛蝗秋蝗、西藏飛蝗、亞洲飛蝗和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發生防控信息“兩周一報”制度。
(五)加強督查指導。4月中旬-5月中旬、8月中旬-10月中旬,分別組派6個和10個工作組,落實分片包干聯系督導制度,采取日常聯系督導和關鍵時期現場督導相結合形式,及時調度夏糧、秋糧重大病蟲發生和防控進展,協助并督促防控措施落實。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切實落實“政府主導、屬地責任、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努力將病蟲防控由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層層落實防控責任,加強資金支持,科學制定方案,狠抓措施落實,及早安排部署,強化督導檢查,確保防病治蟲奪秋糧豐收行動順利開展。
(二)強化示范帶動。深入開展“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強農企合作,創建一批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大力推廣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作物為主線的農作物全程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模式,實施綜合治理。通過層層開展現場觀摩,示范帶動大面積推廣應用。
(三)強化指導服務。層層建立分片包干責任制,防控關鍵時期組派精干力量深入生產一線,舉辦現場培訓,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開展防治,力爭做到每戶有一份防控技術明白紙,每村有一位防控技術明白人,每鄉鎮有一名技術員,確保防控技術落到實處。
(四)強化宣傳引導。主動與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媒體聯系,大力宣傳各地防病治蟲奪糧食豐收行動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做到對上有信息、對外有聲音、對下有通報,促進防病治蟲奪糧食豐收行動順利開展。
抄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本文關鍵詞: